龙门石窟擂鼓台保护项目竣工 4月1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央广网洛阳4月10日消息(记者 夏莎)4月10日,记者从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擂鼓台保护项目于4月3日工程完工并通过四方验收,4月5日拆除施工脚手架,4月1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展示。
擂鼓台区以擂鼓台南、中、北三洞窟龛造像为主体。除以上所述洞窟外,还包括擂鼓台三洞以北的小型洞窟群,总计约80个窟龛。该区大多是武则天时期开凿的洞窟,在中国唐代佛教石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据悉,2021年洪灾后,擂鼓台区域洞窟渗漏水再次加重,洞窟也出现了结构性失稳问题,主要病害有擂鼓台南洞前部砌体稳定性问题、区域主要洞窟渗漏水病害发育、洞窟内外壁面部分石刻文物失稳。
针对文物出现的险情,龙门石窟研究院第一时间组织文保专家到现场实地踏勘洞窟病害发展情况,评估险情,形成评估意见。根据评估意见,龙门石窟研究院及时编制治理方案,逐级上报文物主管部门,获批后联合有相关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共同编制了详细的勘察设计文件,2023年9月20日开始施工。
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被应用到文物保护领域。据悉,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项目区的特点,有了一些创新应用和新发现。
在南洞前部砌体穹顶砖拱券加固中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砖拱券加固采取券身卸荷减负(清除券顶覆土),砖券顶部及拱脚处分别实施现浇砼拱板和拱脚加固梁,砖券底部沿灰缝布置加筋网,加筋网通过沿砖拱径向布置的弹性提拉杆件与砼拱板连接,形成整体的受力结构,以此抑制砖拱券下沉的变形趋势。该加固方法属于独创技术,针对性强,技术成熟,安全可靠。
在拆除南部砌体的过程中发掘出被掩埋于西墙夹层中的文物残件80余件。这些文物的发现属于工程施工中的一项新发现,为研究窟前建筑的形式、擂鼓台保护历史及擂鼓台佛教艺术内容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佛足迹碑更多内容被发现。在拆除南洞前部砌体时,原作为砌体建筑构件一部分的佛足迹碑被发掘清理。原被掩埋于墙体中的佛足迹碑的两面内容首次被发现和解读,对研究龙门石窟乃至中国佛教中佛足迹碑的发展演变和形制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佛足迹碑的发掘清理、异地保存有利于其的更好保护。
2024年3月24日持续降雨后北洞雨后洞窟状况(央广网发 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据了解,根据勘察设计方案及结合施工期勘察资料总结,此次保护项目对主要病害(水害和砌体结构变形失稳)开展了针对性治理措施,取得了预期治理效果。
水害治理方面,通过多种水害治理措施的联合应用,洞窟渗漏病害得到极大改善,尤其是擂鼓台区域的三大洞窟,近期雨后观察洞窟内未发现明显渗漏水现象,渗流水及面流水病害得到有效治理。
同时,南洞相关保护修缮工作有效抑制了砖拱券的变形失稳趋势,消除了外墙面鼓闪、开裂现象,砖屋面(2000年改造形成)结构在文物保护专家的指导意见下,较原形制适当调整成加檐的瓦屋面结构,屋面有组织排水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创造并形成了稳定的洞窟保存环境。
4月据龙门石窟研究院消息,龙门石窟擂鼓台保护项目于4月3日工程完工并通过四方验收,4月5日拆除施工脚手架,4月1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展示。